萌主有线日,“走进西电东送+寻美”大学生记者们一起走进了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抗震等级最高的特高压换流站——新松换流站。新松换流站主要由500千伏交流场、500千伏交流滤波器、±800千伏直流场、阀厅及换流变区域四大部分所组成,每年向深圳输送电量约占深圳年用电量的四分之一。让我们大家一起跟随萌主的脚步,走进特高压“中国创造”新名片。 新松换流站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驱车自大理站出发,历经约两个半小时的蜿蜒旅程,便可抵达这座隐匿于翠绿山丘之巅的电力明珠。在葱郁的环抱中,换流站散发着现代工业与自然美景和谐共融的独特魅力,它的建筑群落设计精良,设备布局井然有序。 新松换流站占地面积275亩,海拔2328米,全站按9级抗震设防,是目前世界上抗震等级最高的特高压换流站,也是南方电网首个阀冷使用外冷风机的换流站。它是滇西北直流输电工程的起点站,而滇西北工程是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2条重点输电通道之一,也是国务院保障经济“稳增长”重点工程。新松换流站主要把澜沧江上游云南段苗尾、大华桥、黄登、里底、乌弄龙五个梯级水电站生产的清洁电能输送到深圳负荷中心,并通过黄坪变电站与云南电网联络。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之下,大学生记者团了解到新松换流站自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来,为解决广东地区用电需求作出卓越贡献。其年均送电量250亿千瓦时,截至目前已累计送电超1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43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5亿吨,减排二氧化硫83万吨,有效发挥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作用。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松站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加持,更离不开人才的助力与推动。新松站以“党员+技术骨干”模式成立了一支勇攀新峰的科学技术创新团队,现已实施6项科技项目、23项职创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25篇、申报标准9项。累计获得中电联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电力创新奖等21项科技奖励。技术骨干参与大理局QC团队获得ICQCC金奖1项;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17项;参与发布国家标准1项,完成其他标准立项3项。2018年以来,新松换流站共取得集体荣誉65项,个人荣誉62项。 “在(地震)频繁的时候,大约一年四次会有明显的震感。”新松换流站副站长张涵分享道。坐落于8度地震基本烈度区的新松换流站,不仅海拔高,而且地震频发,面临着严峻的自然挑战,这样的极端环境对换流站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面对如此挑战,新松换流站在设计之初就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抗震因素。站内的重要建构筑物及电气设备均按照9度地震烈度进行了严格的抗震设计,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设备的正常运行。作为目前世界上抗震等级最高的特高压换流站,新松换流站真正的完成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 在技术创新方面,新松换流站也取得了显著突破。特别是其±800kV直流穿墙套管,首次采用了柔性安装方法,并通过在套管和阀厅的连接框架上交错式斜向布设4对金属摩擦阻尼器,成功解决了直流穿墙套管无法加装减隔震装置的技术难题。同时,高端阀厅采用全钢结构,并创新性地使用了换流阀塔与换流变连接的垂直双关节解耦方案,研制出了垂直“Z”型活动管母连接解耦金具,满足了阀塔1.5米地震摆幅的要求,为换流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观完新松换流站,大学生记者团感触颇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工程师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努力,确保了电力的稳定供应,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松换流站的成功经验,无疑为电网工程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电力安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这是我们新松换流站的 ‘大脑’——主控室。”新松换流站副站长张涵向大学生记者团介绍道。主控室作为一个充满现代科技感的神经中枢,操作台上排列着的显示屏不断闪烁着各式数据和图表,五颜六色的指示灯和数字跳动着,呈现着电力的流动与能量的转换。主控室内监盘人员们坐在各自的工作台前,目光锁定每一条信息,专注地监控着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系统随时更新的信息,监盘人员都会逐一进行跟踪处理。 “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这是主控室内最醒目的标语。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安全理念的宣导,也是新松换流站安全生产实践的真实写照。投运至今,新松换流站已累计安全运行超过2500天,运行监盘人员累计发现5000条缺陷,且未遗漏设备异常告警及数据,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走进阀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错落有致的钢铁丛林。巨大的换流阀如同悬浮在空中的城堡,24小时不间断地发出“嗡嗡”的声响,奏响着电力传输的序曲。这些换流阀是阀厅的核心,它们负责将电能进行转换和传输,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 工作人员告诉大学生记者团,阀厅是换流站的核心功能区,这里安装着换流阀,是电能转换和传输的关键设备。换流阀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能够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这种转换方式不仅提高了电能的传输效率,还降低了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干扰。 一个个巨大的均压球如同“银色星球”般浮空在阀厅,作为阀厅内的重要设备之一,均压球主要用于平衡电压,确保电力传输的安全。环顾四周,曲折环绕的管线如同迷宫般交错连接,将各种设备和系统紧密地串联在一起。这些管线中流淌着的是电能,它们经过换流阀的转换和传输,被送往千家万户。管线的设计巧妙而复杂,既保证了电能的稳定传输,又确保了阀厅内的整洁和安全。 在阀厅内,大学生记者团还看到了许多其他重要的设备和系统:冷却系统,它如同一位细心的守护者,确保阀厅内设备在适宜的温度下运行,防止过热带来的损害;而智能化控制系统,更是阀厅的“大脑”,它实时监测和控制阀厅内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确保整个电力传输过程的稳定与安全。 阀厅,这个电能转换的奇幻之地,不仅承载着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使命,更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坚强后盾。 “我是2014年加入南网的校招生,也是新松换流站的第一批员工。”张涵笑着和大学生记者团分享着当年的故事,“当时我们的办公区域在站内的山坡上,每次回办公地点都要攀登三百多级台阶。每天上下班、一日三餐,累计起来要爬一千多级台阶。那种艰辛让人几乎绝望,因此我们戏称它为‘绝望坡’。” 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涵的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在那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他和同事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了希望之花。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无数次的运维与测试,最终将新松换流站从一片空荡的平地,建设成了如今世界上抗震等级最高的特高压换流站。 张涵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青春有为”。他们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十年磨一剑,张涵与新松换流站的同事们共同见证了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奋斗与坚持,是新时代电力人的楷模与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今天,我有幸参观了新松换流站,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对电力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次参观让我对电力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对那些在背后默默工作,确保我们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的电力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总之,新松换流站之行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也激发了我对电力工程和技术创新的兴趣。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探索这个行业,并为推动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有幸踏入新松换流站的大门,亲身感受了这座现代化能源转换设施的魅力和力量。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对电力传输和能源转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科学技术创新和绿色能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本次参观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两台集装箱式融冰器。我们大家都知道08年的冰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与经济都造成沉了巨大的损失南网人能够吸收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不停地改进革新,确保能够输送稳定高质量的电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着能够再次走近西电东送工程,见证这座伟大工程的更多辉煌和成就。 我很高兴能参加“重走西电东送”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在这里我穿越无数时间与空间,亲眼见证了电力如何跨越千山万水,点亮万家灯火。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思考。我也很荣幸能够作为大学生记者来到这里,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我眼中的、独属于西电东送的故事。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我也更加坚定了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决心,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新松换流站,我见证了电力科技的快速的提升,感受到了工程师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西电东送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控制室看到一句话:“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新松换流站的安全理念,更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敬畏和承诺。通过此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西电东送工程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东西部发展的纽带。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投身社会、服务人民的决心。 关注微博@中青校媒广东,萌主在#走进西电东送+寻美#话题下期待与各位的互动与参与! 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集设计、采购、生产及营销于一体,以引领时尚生活方式为企业使命,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时尚服饰零售品牌,通过多场景着装体验,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生活方式新审美,传递时尚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