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这句魔性的广告词总在电视里循环播放,连胡同里下棋的老大爷都能跟着念叨两句。
夸张的肢体动作配上魔性的舞蹈,哪怕过了十几年,偶尔想起,脑子里还是会自动播放画面。
靠着这种堪称“病毒式”的传播力度,让无数男人在买衣服时,总会下意识地想起那个蓝白相间的招牌——海澜之家。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几乎撑起中国男人半壁衣柜的牌子,背后没什么商界名门的家底。
店里亮堂整洁,货架上摆满了款式多样、颜色鲜艳的衣服,没有导购的步步紧逼,就像在自家衣柜里挑衣服般自然。
回国的飞机上,周建平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中国开一家这样的店,让普通人都能逛得自在、买得划算。
1960年,周建平出生在江阴新桥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没什么钱,兄弟姐妹都睡在一张土炕上,日子过得紧巴巴。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早早便辍了学,做些小生意贴补家用,他推着板车摆过地摊、开过小茶楼,都没赚到什么钱。
1978年,改革开放的风刚刚吹到小镇,18岁的周建平就瞅准了一个新鲜事——开照相馆。
在那个年代,镇上人连吃饱饭都得算计一番,至于拍张照片绝对算“轻奢”,约等于在遍地传呼机、大哥大的年代,开了一家智能手机店。
可周建平就敢干,凭着出乎常人的眼力见,照相馆里很快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镇上人哪见过这种稀罕玩意,都愿意自掏腰包来“尝鲜”。
1988年,他回村探亲时,从村民的闲聊中得知新桥第三毛纺厂快要倒闭了,厂房漏风,设备老旧,只剩18个工人在硬撑。
当时的粗纺市场挤得像早高峰的地铁,小作坊只能捡点别人剩下的活儿,赚点辛苦钱。
周建平却拍着胸脯跟留下的18个工人说:“钱,我来出;风险,我来担;企业办成了,是集体的;办砸了,就算我交的学费!”
80年代末,年轻人都以穿西装为时髦,哪怕袖子长半截、裤腿肥一圈,也觉得体面。
1994 年,他给这家小厂换了个响当当的名号 ——“江苏三毛集团”,就这么卯着劲干了两年,厂子的销售额直接冲到10个亿,当年跟着他熬过来的18个工人,也变成了5000人的大队伍,在全国毛纺行业里稳稳坐进了第二把交椅。
2000年,精纺市场逐渐饱和,做代工赚的钱慢慢的变少,周建平又开始思考:再这么干下去,迟早要被市场压垮。
他一拍桌子,把三毛集团改名为海澜集团,准备全方面转型,打造一个适合普通百姓的男装品牌。
2002年那次日本行,优衣库的“自助式”购物让他开了窍:品质高、价位低、选购自由,这不正好对上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跟当时国内服装店不一样,海澜之家没导购跟在后面念叨,衣服按款式摆得整整齐齐,顾客可以随便摸、随便试。
2003年,海澜之家与吴大维签约,喊出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靠着这股子冲劲,海澜之家门店像雨后春笋似的越冒越多,几年功夫,规模和利润翻了好几番。
这模式说起来简单:海澜之家一不自己建工厂,二不养服装设计师。设计和生产的活,全扔给供应商;门店让加盟商掏钱开,自己只抓品牌和运营者两个核心。
但对于周建平来说,一点儿也不简单——这相当于逆练武功绝学,稍有不慎便会“走火入魔”。
一种是“卖不掉能退”:先给供应商一部分钱,然后根据销售情况,卖多少结多少,过了季没卖完的,剪了标还给供应商,库存风险让人家担着。
另一种是“卖不掉自己扛”:商品直接卖给海澜之家,由公司承担产品的滞销风险。
就靠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海澜之家非常大地节省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扩张费用,也为海澜之家后来的爆发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2014年,海澜集团借着凯诺科技的壳登陆A股,为后续的全球化扩张奠定了资本基础。
凭借上市后持续的业绩增长与市场扩张,2016年,公司市值冲到451亿,成了服装业老大;周建平也以269亿身家成了江苏首富,2018年净利润更是飙到34.55亿。
可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哪行都管用,“逆练武功”的副作用,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太依赖别人做设计、搞生产,自家的衣服就少了特色,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毫无个性。
做不出差异化的产品,导致“卖不掉自己扛”的货慢慢的变多,库存堆积如山,常年压着100亿左右的货。
为了清库存,海澜之家只能天天打折、卖剪标产品,顾客慢慢觉得“海澜之家就是便宜货”,牌子越来越掉价,衣服越来越难卖,成了恶性循环。
更要命的是,年轻人成了消费主力,可海澜之家还在播着老广告,卖着花衬衫、紧身裤。
那句经典的广告词,也被年轻人恶搞成了“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买一次,退一次”。
2017年,周建平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海澜集团的总裁职务交给了儿子,周立宸。
清华大学金融系毕业的他很清楚:不打破“老男人衣柜”这种固化认知,品牌终将被时代抛弃。
他把播了十几年的魔性广告砍了,转头找了林更新、陈晓,后来连周杰伦都成了代言人。
海报上的衣服渐渐少了花哨,多了几分年轻人爱的简约利落。他还与故宫、敦煌等国潮元素联名,贴合了年轻人越来越浓的文化认同感。
他不再盲目扩张线下门店,把力气花在线上平台上,开始走起了直播带货、社群运营的道路,依靠私域流量变现。
周立宸时常出现在直播带货的镜头里,亲自下场教用户穿搭、卖货,无形中拉近了海澜之家和年轻用户之间的距离。
到2020年,线%,海澜之家总算从“只靠线下”的老路子里钻了出来,真正走向了“线上线下并重”的新格局。
借着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海澜之家在泰国、新加坡开设了首批门店,电子商务平台也把衣服卖到了海外。
尤其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助力下,国外对海澜之家的认知度持续提升,跨国供应链体系也逐步搭建完成。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前段时间刷屏的 “飞马水城”。这栋被网友开玩笑说撞脸 “德军总部” 的海澜之家总部大楼,凭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冲上热搜。
单说这楼的设计,就足够让人咂舌:欧式尖顶搭配现代线条,连细节处的雕塑都透着讲究。
先不论衣服设计有没有跟上,单看这总部大楼的排场和设计巧思,确实把 “质感” 两个字写得明明白白。
2021年,海澜之家营收突破200亿元,虽然未及巅峰,可总算走出了转型的坎儿。
2024年,“引力一号”火箭上天,箭身上醒目的蓝白涂装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2024年,海澜之家联合弘章资本,掏出4亿成立基金,专投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这些新赛道。
要知道,自2024年起,海澜之家一直是中国男装老大,市场占有率常年占5%左右,连续11年没被落下。
可服装行业竞争太猛,电商和快时尚品牌像饿狼一样抢市场,不往外闯闯,迟早会被挤到墙角。
他们跟本地企业搭伙,想用5G和人工智能把供应链理顺,订单来了能更快反应,生产计划能更准;还在琢磨环保面料,从染色到用料,都想让衣服更低碳,更拿得出手。
海澜之家可以把自家过季的、库存多的货放在折扣店里卖,这么一来,就有了处理积压库存的新渠道。
紧接着,海澜之家又控股了斯搏兹,拿下阿迪达斯代理权。一方面能学习阿迪达斯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优化自家库存管理流程;另一方面,通过斯搏兹旗下的门店,也能为一些积压的商品找到新销路,进一步减少库存压力。
这一条路线年第一季度,海澜之家的净利润高达9.36亿元,增速比周立宸刚接手时翻了倍,印证了多元渠道的价值。
男装生意是老本行,得稳住;一边往科技领域投点钱,看看未来能不能有新机会;一边把衣服做得更智能、更讲究,把老本行做扎实;同时还通过合作、收购多开几条路,现在就能多赚点。
当年周建平敢接快倒闭的毛纺厂,如今周立宸就敢带着海澜之家往未知的蓝海闯。
而在未来,海澜之家是否能继续保持领头羊,跨越更多时代的浪潮,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文/吴垢